一、因地制宜,解决灌溉水源
做好引黄引湖引汶文章,搞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,进一步优化平原井灌区的机(电)井布局,合理适度新打部分机(电)井,重点抓好现有机(电)井的挖潜改造,增加出水量;在搞好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扩容改造的同时,加强山丘区雨洪资源利用,加大小塘坝、小水池、小水窖、小泵站、小水渠“五小水利工程”建设,尽量多地拦蓄地表水。
二、多措并举,完善节水灌溉工程体系
整合涉农资金,加大渠道防渗、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及微灌、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;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,大力推进小型灌区、末级渠系田间工程改造,解决好灌区输水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;井灌和山区“五小水利工程”灌区发展多水源联合调配灌溉,利用高差优势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和自压管道灌溉工程,为实施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创造条件。
三、分类指导,推进水肥一体化
在大田粮食作物种植区,结合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,开展水肥一体化试点;在蔬菜、茶叶、林果、花卉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,结合微灌、滴灌,全面推进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技术;在家庭农场、种植大户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大田作物种植区,积极引导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,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。
四、典型带动,加快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
深入开展节约集约模范县(市、区)创建活动,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农业示范工程,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,创建一批技术先进、管理规范、效益明显、可复制推广的示范区,每个县(市、区)力争建成2-3处节水农业示范区、1处水肥一体化示范点。
截至2015年底,全市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95.46万亩,占全市灌溉面积的75%。其中,低压管灌239.16万亩、喷灌10.19万亩、微灌12.53万亩、小管出流4.88万亩,渠道防渗灌溉28.71万亩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.6599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“十三五”期间力争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0万亩,其中低压管灌71.45万亩、喷灌3.7万亩、微灌4.02万亩、小管出流2.34万亩、渠道防渗8.5万亩。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.6625,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37万亩。